我看很多朋友都在转瓦依那乐队和任素汐的歌曲《大梦》,就连很少看综艺节目的妻子,都单曲循环了这首歌。
这首歌词写的很美好,就像是一篇散文,从6岁到88岁,零星的记录着不同年龄阶段的困境。每一段都相同以“该怎么办?”来结束。而到了主角最后成为了一位88岁的年迈老人时,在稻田里似乎又遇见了自己6岁时的场景。整首歌的结构可谓是形成一个闭环,让人听后惊叹一声:人生如大梦一场!
李白有诗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这句诗很容易让人将《大梦》中所问的“怎么办”联系在一起。因为这首歌曲里面有着对当下普通人特有的脆弱和困惑,以及后面隐含的情感和责任的表达和追问。大致普通人的一生,多少都有那么一些艰难的时段,经历的具体磨难也许千差万别,但却极可能会像歌中所唱的那样,有着普通人大致都会有的相似经历。所谓芸芸众生,也许就是这样一群很少对自己所经历的人生质疑和发问,既逃不出传统与世俗,又逃不出惯性思维,甚至从未想过逃离,只是按部就班、随波逐流的、被动地活着的人。所以,我们常常在不得不面对无数的“怎么办”时,只能求暂歇而不得。
我这几天骑车在路上也反复的听这首歌,它打动我的是其内容的真实。当作者从“我已经六岁,走在田野里……站在春风里,大声哭泣该怎么办?”到“我已八十八,走在田野里;看见个小孩子,在风里哭泣;春光正灿烂”的循环中。不无将人生不同阶段的迷茫和不知所措诚实的表达了出来。而另一个使我欣赏这首作品的原因是因为它即向我们道出了当今社会底层人群的实际现状,又从对人生意义所发出的“究竟该怎么办?”的迫切追问。
在我的眼中,这首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像其他歌曲一样过分的渲染人生的美好和对梦想的追逐。反而以客观,淳朴的姿态老老实实的描绘出了身为一个处在底层的普通人,从孩子到青年再到中年最后到老年时各个不同人生阶段所有的需求和惧怕。有人说,这首歌的旋律和内容都会给人一种透露着悲情和凄凉的感觉。也有人批判这首歌说:“人生的精彩本是无限,为何不去发掘和赞扬生活的美好,反倒是要将人心重新引向无助和对未来的焦虑中呢?”我认为,这正是这首歌美妙的地方,也是使我在它的音乐中陷入沉思的原因。
因为好歌的好不在于让人听后立刻感到多么的兴奋和快乐,而在于道出现实的真相,帮助人进入自己真实的现在中,与内心面对面思考。如果一首歌,仅仅让人舒缓了压力,跟着晃动了两下脖子,我认为这并不能算的上是一首好歌。一位主内的哲学老师曾说:“艺术的本质是为了帮助人欣赏生命之美的同时也带领人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我赞同这句话,因为当歌曲和电影失去了帮助人思考人生的功能,只剩下了娱乐时,那就和鸦片没太多的区别,即一同沦为了魔鬼的工具。
有人说,这首歌是写给底层人听的,因为上流社会的人不会感同身受。也有人说:“这首歌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努力学习,出人头地,最后以足够的金钱来改变全家人的艰难处境。”我却不这样认为。作者表明他所写的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从年少的迷茫到中年的无力的步步艰辛。但到了年老的时候,当疾病和死亡来敲门的时候让他无可奈何的感叹到:“生命的烛光,如风在摇摆,该怎么办?”若是贫穷的解决之道只是对底层人群的发问,那么歌词中关于生死的困境则是作者对穷人、富人以及所有人的发问:“既然每个人都会死,那今天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首《大梦》的美妙之处,就是在看似简单和朴素的背后,实则向人发问了有关人生观的大问题。作者在从儿时到暮年的描述中,所关注的是自己内心的疑惑和现实的困境。而这些困境在迫使自己追问的是:“我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的问题出在了哪里?”、“谁能解决我的问题?”以及“我的结局究竟为何?”这些重大的问题。
《大梦》对大众引起的共鸣显然无可置疑,溺于泥潭的众生,需要有人代为发声。在这首歌中巨大的共情力量里,无疑会温暖许多人郁郁而不得倾诉的心。所以,我们听后感同身受,泪流满面,仿佛一个委屈无助的孩子,终于遇到了同病相怜的人。如歌中所唱那样,从六岁到八十八岁,每个人生阶段都有各种难题和痛苦要面对,每个年龄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泪点。
的确有很多人在这首歌的评论中说,自己在听的过程中被感到而流泪。我想,在每个人所面临的生活中所流过的眼泪远比对这首歌的感触所流的泪水更多。从孩童时期开始上学、考学、求职、工作、结婚、生子,忙完学业忙工作,然后为了生活乃至生存庸庸碌碌地过完大半生,等到夕阳西下,人生的告别仪式匆匆提上日程之时,依然迷茫无助,既不知如何解决层出不穷的生存难题,又无法坦然面对死亡。《大梦》的作者连续的如此发问,已经表明出了他内心的挣扎以及对寻找人生意义的渴望。如果说歌中前面一连串的“怎么办”,还是生存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那么最后那句“如果生命只是大梦一场,你会怎么办?”的终极提问,则将这所有的难题都归为了“虚无”——假如我们现在所承受的这些具体苦难都只是这场人生大梦的中的一个个虚无的景象,我们该如何对待曾经历过的一切?它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么意义何在?只有对这个问题的直面,才是解决一切痛苦的关键。
也许我们在哭过、感动过之后,还应该有痛定思痛的反思和领悟。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就是圣经所向我们启示,当人类犯罪以后,全人类和整个世界都伏在了虚空之下,劳碌叹息。因着罪恶在人类中的泛滥,人便在生与死的虚空和孤寂当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不论我们最终得出的答案是什么,圣经给出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除祂(耶稣基督)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